來源:地調總院 | 日期:2016-6-14 | 點擊率:9429 |
自改革開放以來,考古勘查領域的國家政策一直處在“碎片化”狀态。不但在縱向上先天存在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銜接的非有機化,更在橫向上明顯存在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、部門政策組成的非系統化。
自改革開放以來,考古勘查領域的國家政策一直處在“碎片化”狀态。不但在縱向上先天存在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銜接的非有機化,更在橫向上明顯存在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、部門政策組成的非系統化。究其緣由,從政界、學界到業界,對該領域的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、部門政策缺乏精準的理解,從而導緻宏觀和微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路不清、責任不明、方式不定。當前,地勘行業與地勘隊伍的發展與改革正處在重要的轉折期,深刻認識三個政策體系的内涵與外延,對推進地勘行業的發展與改革必将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。
一、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、部門政策内涵要旨與外延辨析
亟待辨析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、部門政策内涵與外延的基本原因是,諸多業内、外人士對這三個概念雖然能夠耳熟能詳,但對其認識卻始終局限在誰大誰小、誰寬誰窄之上,并未從本質上進行正确的把握和準确的厘定。如此情形固然有其客觀緣由。因為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面對的是同一個大系統,内涵與外延的差異是源于觀察者不同的着眼點和落腳點。而部門政策面對的則是大系統中的子系統,可形象地說是承擔“特殊使命”的“開發區”或“保護區”。所以,三大政策必然在諸多方面存在相似或重合。對此,隻有把握其特殊規律,才能有效掌握辨其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。
--行業政策。行業的概念源于原始社會的晚期、對勞動進行社會化分工的初期。行業政策亦在階級社會的伊始便開始萌芽。行業政策針對的基本客體是生産關系,核心内容是勞動者的分工與協作。調控對象是生産關系的各個要素,或者說是以人為的政策體系。行業政策由内、外兩個體系組成。内體系是調控行業内各個從業主體的權、責、利關系;外體系是調控與本行業相關、相鄰行業的利益關系。其要旨是,通過現實的、相對公平的管理行為促進理想的、絕對公平的目标實現。現實的公平措施是為了激發行業的活力與效率;理想的公平目标則是為了保障行業的整體和諧與持續。
--産業政策。産業概念源于國家出現以後統治者對社會化生産的幹預,但直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,産業政策的概念才被廣泛使用。現代産業政策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上,是對市場缺陷的必要補充。産業政策針對的基本客體是生産力,調控對象為生産力的各個要素。其目标是促進某一産業生産力的發展。掌控的主線是産業的投入與産出、投資與回報。核心内容體現在管理層與技術層兩個方面。管理層通過發展規劃實現某一産業與上、下遊産業的對接;技術層通過技術規範滿足某一産品的社會需求。産業政策亦可細分為産業的結構政策、組織政策、技術政策、布局政策等等。
--部門政策。所謂部門,其本意是一套完整的組織管理機構。所謂部門政策,是基于同一行業、相關産業的,以準行政權力為調控手段的,相對封閉的一個完整系統,是連接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橋梁和紐帶。或者說,部門政策本身亦是行業政策和産業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盡管在各種所有制國家都有部門政策的說法,但其無疑是中國特色較強的一個管理學概念。其最本質的特征是相對獨立的集團利益。伴随市場經濟的日趨發達,部門經濟的概念呈相對淡化趨勢,但某一行業的大型企業或集團公司卻也表現出一定的部門經濟特征。甚至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,諸多大企業也在履行部分被授權的行業管理職能。因此說部門政策與行業政策的交叉非但不可避免,甚至合情合理。總之,部門政策的要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:一是實現小系統與大系統的适應性;二是追求小系統本身的效率性。
一般來說,行業政策的基本特征是“平等”。從中央到地方必須“一竿子到底”,做到“全國一盤棋”,因為生産關系的事再小也是大事。例如“家庭聯産承包”的事從來都是中央定調,不能因各個省、市、縣的情況不一樣就選擇各自的模式。産業政策的基本特征是“開放”。在橫向上,可以根據需要衍化出諸如“朝陽産業、夕陽産業以及知識密集型、勞動密集型、資本密集型等等概念和題材。在縱向上,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管理層級,可依據各自的優勢資源 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”。而部門政策的基本特征則是“封閉”。
總體來看,産業政策是先導,行業政策是保障,部門政策是補充。通俗地說,行業政策管的是“人”,産業政策管的是“物”,部門政策管的是“事”。行業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是政治經濟學;産業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是發展經濟學;部門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是管理經濟學。行業政策追求的是利益均衡;産業政策追求的是戰略目标;部門政策追求的是效率功能。行業政策的基本宗旨是促進産業政策目标的實現,而部門政策一般則作為實現行業政策和産業政策的重要“抓手”。三大政策體系同時隸屬于中觀範疇,在服務宏觀經濟的同時,亦指導微觀經濟。在現代經濟社會中,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均已開始進入法制化的軌道,而部門政策則仍然處在動态調整中。
二、考古勘查行業政策、産業政策、部門政策的主要症結
時至今日,三大政策體系的制定依舊沒有擺脫計劃經濟時期“政出一門”的窠臼。正是由于缺乏政策體系間的責任分工和相互制約,才導緻各個政策體系疊加和零散的并存。
--行業政策。在計劃經濟時期,考古勘查領域沒有完整意義上的行業政策。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,政府部門隻需調節地勘行業從業者與其它行業從業者的利益關系,并不需要調節行業内部各個群體之間的關系。例如,通過制定野外津補貼政策來補償和激勵從業者,并且這種有限的調整方式也是通過部門政策加以實現的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當時的部門政策即相當于甚至等同于行業政策。在上世紀最後十年,公益性、商業性地勘隊伍開始劃分;本世紀前十年,多種經濟成分的地勘企業大面積破土萌芽,制定行業政策的現實性和迫切性才開始被業内外所關注。焦點集中在公益性隊伍與商業性隊伍的矛盾,體制内地勘與體制外地勘的矛盾。當前,最突出的問題是,國有地勘隊伍體制改革究竟是“百花齊放”,還是“江山一統”。由于沒有全國統一的“行業改革指導文件”,已經屬地化的國有地勘隊伍呈現“一省一策”趨勢,在一定程度上與“行業政策”的基本原則相沖突,如此下去不但影響改革的進程,更可能留下新的曆史遺留問題。
--産業政策。新中國成立伊始,政府部門即制定了較為鮮明與詳盡的産業政策。1956年,毛澤東主席指出:“考古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,它的工作搞不好,一馬擋路,萬馬不能前行,要提早一個五年計劃。”這即是一代偉人用藝術化的語言,對共和國初期考古勘查産業政策的通俗诠釋。與其它産業政策相比,制定考古勘查産業政策的複雜系數相對較高,主要原因如下:一是市場需求與産品供應的不銜接。因為考古勘查生産周期長,如果按照市場信号部署考古勘查工作,等待項目竣工,就有可能由市場供給不足變成市場供給過剩。二是産品生産和産品供應的不銜接。計劃在某一礦種上實現找礦突破,其工作成果很可能是證明該地區不賦存這一礦種,但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其它收獲。總之,産業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站得高,看得遠,至少應當有十年以上的超前性。更确切地說,以市場需求信号為導向的企業不可能适應好市場競争和生存的需要,政府部門必須以産業政策加以引導。